Skip to main content

The third book by Yusuke Ishida - 不去會死

Just finished my third book.
I kept thinking something since last weekend. the motivation of what I am doing, the life experience led you becoming who you are, who you were, and who you will be. After the third book by Yusuke Ishida, a men who has traveled the world by bike, and the book is about his journey. I started understanding a very little bit.

剛剛看完第三本書,決定要從現在開始我的一百本書計畫。(也想看看自己能寫到第幾本) 想想跟我看完的第三本概念也蠻像的呢。

"現在就出發,看能夠走到哪裡吧!"原本計畫只有一年半的旅程,拖到三年,最後是七年才完成。如果真的要說七年的遊記寫成一本書,我想我也會很困擾吧!! 不知道為什麼,看著這本書總是一直想到我在倫敦的日本室友Hikaru。覺得他也有和這本書的作者一樣的感覺,性格堅毅,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雖然偶爾也會迷惑,但是看了比自己更多世界的他,在你感到迷惘的時候卻能傾聽你的煩惱,讓你豁然明朗找到方向。偶爾也有對於未來夢想的某種浪漫,這時候你們又成了站在同一線上的戰友。一起幻想各自更好的生活和人生。

日本男生到了某個年紀就會這樣嗎?哈哈。


閱讀這本書,總是不自覺在某個地方停下來,忍不住熱淚盈框。非洲草原的一望無際,乾旱的沙漠,閃著藍光的森林,割開魚肚子汨汨湧出的鮮紅魚卵,橫斷山脈的峽灣,一片雪白的冰原,我好像也就在那裡面一樣。。。或是說,自己也好想啟程去那個地方。


好想去旅行。


書裡更讓人難忘的是旅程中遇到的人們,每一個與作者共同騎一段路的旅伴,每雙伸出援助的手,自己總是自然的接下別人的好意。直到最後領悟到,能夠一路走到這裡,是接受了多少人的幫助,這一切都不是理所當然,而是好運得到的善心,才能夠走到這個地方。

活著真好。

這本書看完蠻感動的,也很想再次啟程。

也想到自己再Frienze在明信片寫下的一句話:I have been gone so far, there is no reason to turn back. So never regret and keep going till the end!


週末的時候開心的跟過去的朋友作伴,一起狂歡,很開心很high。雖然不知道能到多久,或是走多遠,但就像人生的旅途一樣,很謝謝你們又陪我走了一段,雖然不知道何時能夠再次相遇,熟悉的那種回過頭就可以看到彼此的安心感,但是我會期待著下次的相遇。


謝謝讓我找回那種最原始的初衷。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2009的第一個月過去

不知不覺來到了二月。 這週最大的突破就是去打羽毛球。 雖然星期五晚上也蠻晚睡的 但是週六還是相當熱血的早起出門去打羽毛球~ 運動果然是會讓人開心的一件事:) 流汗的感覺真好~~ 從今以後星期六要是打球日!!!! 今天晚上煮了泰式咖哩 非常猛的加了一整罐椰奶下去 因為發現之前用那罐壞掉 反正我也好像才半年才會想吃一次 乾脆一次把它用掉 而且也狠狠的用了一整大包的磨菇~ 相當的滿意!!!! it was snowing heavily in this afternoon. the first time i saw snow in Leicester. i like watching snowing, but i dont like cold weather. sometimes i recall the past time, i still rememer that everytime you mention about i cannot stand for the cold winter and freeze wind. even after i live here, a colder place than taiwan, when you call me from far away, you still talk about this old thing. i dont know how to react for that, "i got used to it now" or "i will try to take care of myself" something like that. i just dont know how to say anything to fill up the distance. because it's so far. sometimes i feel im not talk to you or anyone in real. i just talk to the mobile phone itself. someone just made a record of the people's sounds. im glad you still remember that. but ...

[展覽] 祕境 - 士林紙廠

其實是一種很矛盾的心情 我喜歡安安靜靜的展覽空間 不過看到明明是好展卻沒什麼人來看又會覺得可惜 但是一旦分享了就又一窩蜂的擁進人潮 所以到底是自己私藏還是分享好的天人交戰 http://www.garden91.org/paradise.html 士林紙廠離士林捷運站只有一點點距離的地方 有容基金會在那裡的展覽 之前展過妹島和世 現在展世界新聞攝影獎 呂理煌+與其他人的祕境 跟田中宇佐的禮物 覺得是個很幽境的替代展覽空間 祕境這個作品有種很微妙的氛圍 歡迎大家不要彼此打擾的去看 好好用心體會這份意境

[展覽] 告別洞洞館

傳說中的洞洞(琉璃筒瓦) (二樓展場作品) 今天回台大找朋友, 順便看了個展覽。 告別洞洞館 計劃 靠近校門口的左手邊三大館, 農業陳列館, 哲學系和人類系, 因為外牆佈滿用琉璃筒瓦和水泥外露的牆面設計而俗稱洞洞館。洞洞館的歷史悠久, 而且整修不易, 記得我還在學校的時候有一次為了附友會去哲學系找指導老師, 那是我第一次去洞洞館。第一次就非常驚訝裡面怎麼那麼熱, 廁所還漏水, 一到下雨的時候就充滿承接雨水內滲的水桶。談話中老師也抱怨說儲藏空間和狀況不佳, 加上室內潮濕, 非常不適合書籍的保存。 當我還在學的時候洞洞館的存廢問題就已經引起熱烈討論。因為華碩的捐款有其期限, 原本的古蹟建築存廢就鬧的沸沸揚揚, 也開了一些說明會討論會等等。對於我來說, 覺得非常可惜一棟具有歷史意義和人們的記憶的建築物要拆除了, 而且原因是為了蓋一棟更醜的大樓。但因為我不是哲學系的學生, 也不是建築物的主要使用者, 所以我想也許我自私地沒有考慮到真正使用者的不便吧。 華碩的捐錢是善意, 為人文學院蓋一棟讓所有文院學生能落角的地方是美意, 但是因為這筆錢不快點花完就過了捐款使用的最後期限而草草規劃不是好意.... 一定有這個必要要蓋到23樓嗎? 台大要成為世界百大不是在學校挖一條河或是蓋幾棟建築物就可以的事, 當世界上其他學校正在努力保存古蹟的時候, 台大正在拆除我們珍貴的老朋友們。 只是覺得可惜。睽違兩年回到台北, 正覺得這個城市很多地方越來越有趣, 展覽的地方也越來越多的時候, 有很多值得珍惜的地方正在凋零或消失。而這些地方能夠上新聞版面的原因則是它們用盡全力發出最後一擊的迴光返照而引起注意... 不論是藝術遊擊的城中藝術區, 即將被廢廠的士林紙廠, 或是即將改建的洞洞館.... 不過事已至此, 就如同前面所說, 老師同學們有使用教室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外人們再怎麼說都是站不住腳跟, 就拿都市更新來說, 我們總是說這個不要拆那個不要拆, 但是我們不給那些原本住戶新的地方搬遷和妥善的後續規劃, 就是一種"旁觀者的暴力"了。 總之就是要拆了, 有點可惜, 洞洞館計劃是個跟這個建築物說再見的一個展覽, 一個儀式。洞洞館改成一個展示空間的話其實非常的棒, 非常通風! 可惜就是不適合讓老師在裡面做研究, 但是像城中藝術區一樣規劃成唯一些藝術團體在台北做藝術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