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June, 2010

不為科技而科技

我很喜歡科技藝術, 因為它的趣味性和互動性, 但是真正吸引人的科技藝術不僅僅是技術的進步或是應用的廣度, 而是能夠關注在以人或環境為主的東西, 也許科技本身是主體, 就像繪畫在技法上的創新, 或是純熟的筆法或刀工, 然而真正能觸動觀者的只有藝術本身打動人心的"神"也就是精神, 神韻, 或是氛圍等等。 最近在讀的一篇文章, rethinkng about curating, digital art curating. 科技藝術容易流為僅止未了互動而互動, 為了科技而科技, 然而在藝術的角度上, 科技或互動為有深切的反思或是連結到人本身上, 不論是人的思考、行為、動作、反應、經驗或是任何形式的活動, 才使得科藝變得有趣。 我一直不斷地在想, 這很當代, 當代之所以當代是因為其變動性, 也是它讓人深深著迷的道理, 再尋求真理的道路上, 我們等待著被推翻。 黃翊 + 王仲堃 《交 響 樂 計 畫 – 壹、機械提琴》

[展] 台灣藝術新世代

↑台灣藝術新世代- 吳耿禎訪談 訂閱M館的youtube channel隨時可以看到現在有什麼活動和藝術家訪談 今天一瞬間在首頁就多了很多影片! 好多當代藝術家的訪談, 當然就立刻興奮的點來看! 雖然第一個點開的藝術家在訪談過程中有點羞澀話講的不清楚, 但還蠻喜歡其作品靈感來源ticktockman 這個錄像作品呈現現代人時時刻刻與時間競賽的壓迫感 順時針報時真像是個隨時會爆炸的"定時炸彈" 畫面的呈現讓人不禁聯想到電影裡除爆的緊張畫面 最後失序的報時器就像壞掉的咕咕鐘一般 整點出現的鳥兒像是故障般通通跑出來 呈現出失序的狀態 就像就像太過壓抑的情緒瞬間爆發出來一發不可收拾 點我 [當代館]台灣藝術新世代_藝術家 黃甯 覺得展覽論述有一部份是個好的idea, 當代因為隨時在變動所以才稱為當代。這個展覽感覺是呈現台灣新世代年輕藝術家面貌的完整展覽。 第一個念頭就是去check到底什麼時候開展, 好想要在博物館裡看到台灣新世代藝術家的作品啊!!!!!!! 但是隨即就失望了, 因為卻是只有在上海跟北京展。雖然說是交流展, 覺得很驕傲可以在中國帶來台灣當代藝術的新世代面貌, 不過卻可惜了要等在中國展完也許才會有機會在台北看到。國際藝術大展雖然可以帶給觀眾跟上當代潮流的視野, 不過台灣許多藝術家的作品其實也不亞於國外的藝術家。更是有許多台灣當代藝術家在海外不同的國家駐村或是展覽, 吸取國外的養分, 豐富作品的深度和廣度。可惜的是居然不能在一個屬於全民的公共美術館搶先看到真是有點可惜了。 當代館不做收藏, 沒有典藏的館可以被稱為是一個博物館嗎這樣的疑慮也往往出現, 但是假如當代館成為一個研究當代藝術的機構, 除了兼顧國際視野之外, 也定期可以做這樣呈現台灣當代藝術風貌的集大成展覽也許會是個不錯的想法。 啊啊拜託結束了之後一定要在台灣展啊~~

想要有這樣的優閒

在校史館窗外偶然間發現的盪鞦韆:) 快樂的日子還真是結束的特別快 都還沒來得及給自己規劃個什麼台灣旅遊的假期 就要開始栽入工作中了 是有那麼點期待但是又擔心 畢竟太久沒有工作了 要適應新的環境有些緊張就是 心似乎還留在倫敦度假。 台北充滿了令人融化的悶熱空氣 還有過多的汽機車廢氣 以及難以停止的雨水 不過生活中還是有很多美好的角落 例如它們。看了心情會還不錯:) 比如說這隻熟睡的貓 還有在去愛買的路上看到的花兒

[展覽] 告別洞洞館

傳說中的洞洞(琉璃筒瓦) (二樓展場作品) 今天回台大找朋友, 順便看了個展覽。 告別洞洞館 計劃 靠近校門口的左手邊三大館, 農業陳列館, 哲學系和人類系, 因為外牆佈滿用琉璃筒瓦和水泥外露的牆面設計而俗稱洞洞館。洞洞館的歷史悠久, 而且整修不易, 記得我還在學校的時候有一次為了附友會去哲學系找指導老師, 那是我第一次去洞洞館。第一次就非常驚訝裡面怎麼那麼熱, 廁所還漏水, 一到下雨的時候就充滿承接雨水內滲的水桶。談話中老師也抱怨說儲藏空間和狀況不佳, 加上室內潮濕, 非常不適合書籍的保存。 當我還在學的時候洞洞館的存廢問題就已經引起熱烈討論。因為華碩的捐款有其期限, 原本的古蹟建築存廢就鬧的沸沸揚揚, 也開了一些說明會討論會等等。對於我來說, 覺得非常可惜一棟具有歷史意義和人們的記憶的建築物要拆除了, 而且原因是為了蓋一棟更醜的大樓。但因為我不是哲學系的學生, 也不是建築物的主要使用者, 所以我想也許我自私地沒有考慮到真正使用者的不便吧。 華碩的捐錢是善意, 為人文學院蓋一棟讓所有文院學生能落角的地方是美意, 但是因為這筆錢不快點花完就過了捐款使用的最後期限而草草規劃不是好意.... 一定有這個必要要蓋到23樓嗎? 台大要成為世界百大不是在學校挖一條河或是蓋幾棟建築物就可以的事, 當世界上其他學校正在努力保存古蹟的時候, 台大正在拆除我們珍貴的老朋友們。 只是覺得可惜。睽違兩年回到台北, 正覺得這個城市很多地方越來越有趣, 展覽的地方也越來越多的時候, 有很多值得珍惜的地方正在凋零或消失。而這些地方能夠上新聞版面的原因則是它們用盡全力發出最後一擊的迴光返照而引起注意... 不論是藝術遊擊的城中藝術區, 即將被廢廠的士林紙廠, 或是即將改建的洞洞館.... 不過事已至此, 就如同前面所說, 老師同學們有使用教室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外人們再怎麼說都是站不住腳跟, 就拿都市更新來說, 我們總是說這個不要拆那個不要拆, 但是我們不給那些原本住戶新的地方搬遷和妥善的後續規劃, 就是一種"旁觀者的暴力"了。 總之就是要拆了, 有點可惜, 洞洞館計劃是個跟這個建築物說再見的一個展覽, 一個儀式。洞洞館改成一個展示空間的話其實非常的棒, 非常通風! 可惜就是不適合讓老師在裡面做研究, 但是像城中藝術區一樣規劃成唯一些藝術團體在台北做藝術游